喇嘛網 日期:2010/08/01 08:31:28 NPO  編輯部 報導

「撤飛彈」與台灣的抉擇

中共忽然拋出「撤飛彈可以談」的說法,在台灣引起波瀾。其實,最近台灣的南北兩個海都生波。北邊黃海有美韓聯合軍事演習,用以懾嚇北韓;南邊的南海雖無真兵實彈,煙硝味卻更濃,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放言插手南海主權爭端,中共外長楊潔篪則長篇累牘直接駁斥。

【聯合晚報╱社論】

兩海生波形勢下,中共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的撤飛彈說,除了擺在兩岸的框架上看,更應當放在黃海與南海的形勢之下解讀。這個更大的結構,牽涉了台灣今後的抉擇。

60餘年前美蘇兩大陣營開啟冷戰後,在亞洲西太平洋就由美國部署了兩條島鏈,與當時的共產陣營對峙。第一條島鏈就是所謂花綵列島,北起日本群島,沿著琉球、台灣、菲律賓,往南形成一條軍事鎖鍵。冷戰結束後,島鏈不再被凸出強調,但最近又被提起,就是為了黃海與南海的美中兩國博弈。

黃海上美韓的聯合軍事演習剛結束,到年底為止將「每月一演」,表面上是針對北韓,以軍事震懾,阻止北韓冒進進行核突擊,但媒體與軍事專家卻解讀,項莊舞劍意在中國。而希拉蕊在河內的東協區域外長論壇上,聲稱南海爭端涉及美國國家利益,則是重大外交戰略的轉折。有人認為,美國意圖以南海問題拖緩中國在「東協加一」成形後的區域影響力,因為美國對中國累積之綜合國力直逼美國的情勢早已焦慮不安。美國近來在中國門外南北兩個海域上作為,被國際部分媒體詮釋為新的「圍堵中國」政策成形。

在原始的島鏈形成的弧圈上,原本為其間核心的台灣,已不再是美國可以恣意擺布的棋子。雖然美國仍對台軍售,也仍是台灣安全的依傍,但兩岸簽署ECFA後,台灣的安全觀正在脫離島鏈邏輯。霸權對峙的局面循環上演,但大氣候已有更迭,處於舊日島鏈中心的台灣,要如何選擇一套「與時俱進」的自保戰略?究竟是繼續作為花綵列島上的一把尖刀,還是展開新的和平戰略思考?中共國防部的「撤飛彈」發言,應可激發台灣對前景的積極布局與抉擇選項。

【2010/07/31 聯合晚報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