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10/07/28 09:30:48 NPO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
「自然教育是生命教育,生活的教育,並非知識的補習班,不必強記一堆動物植物的知識。」范欽慧表示,她平時在電台就會邀請聽眾一起關心環境議題,包括土城彈藥庫與板橋楠仔溪加蓋等事件,大家帶著親子共同關心土地,關心自然,也參觀許多科學家的實驗室,讓自然科學教育融入生活中。
范欽慧還和女兒荳荳約定每個生日時,都要寫一封對地球環境有益的信。荳荳在小學二年級果然鼓起勇氣,寫了一封信給台北縣長周錫瑋,希望不要破壞板橋楠仔溪。雖然台北縣政府最後也回復公文說明,不過,小小孩子始終搞不懂公文的艱澀用語,她還是希望美麗的河川不該被遺棄。
「生態教養就是與孩子在自然中玩樂,」范欽慧和女兒有時也會為植物命名,用一種屬於母女才懂的詞彙,像含羞草就叫做「花花不要」;她們也把植物當童玩,拿白葉薯榔的糾結蒴片串成一條華麗優雅披肩,荳荳大喊為「花花繩」。母女常會心一笑,靜靜地領略大自然的美麗與生命奧妙。
范欽慧累積十年和女兒共享自然的故事,寫成《跟著節氣去旅行》。在二十四個節氣都有自然教育的過程,也有親子互動的回憶。她認為,只要在適度保護的範圍,不必擔心或禁止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長,因為「孩子在自然中撒野是很幸福的感受。」
炫蜂團的活動中,親子共同學習自然與人文的知識。(荒野保護協會提供)
炫蜂、小蟻、奔鹿、翔鷹荒野親子從小玩到大
國內最大的環境志工組織荒野保護協會,在二○○一年首度成立「炫蜂團」的親子自然教育團體,專門招收小學三年級到五年級的學生,陸續也向上和往下延伸不同年齡層。全國各地目前將近二十團,台東也將設立第一團,這是台灣最具規模的常態性親子自然教育團體,至今共有上千名孩子與家長接受自然洗禮,反映當前「生態教養」的風潮。
林慧貞原本是平凡的家庭主婦,兩度進出職場,不過,曾經長達十年在家帶小孩,當初因緣巧合加入「炫蜂團」的創團活動,就此成為核心幹部。多年來,勤於參加解說員與志工訓練,三個孩子也都在荒野的親子團體中成長茁壯,老大還成為導引員志工,繼續帶領小朋友認識大自然,培育環境守護的種子。
她自己笑稱從一竅不通、缺乏自信的菜籃族,變成第一位擔任炫蜂團團長的家長,打破過去志工擔任團長的往例,也讓家長們參與更多學習,「這不僅是拉近親子關係,共同關心自然,也改變我的人生。」
荒野協會參考童軍團運作模式,成立不同年齡層的親子自然教育團體,包括炫蜂團、小蟻團與奔鹿團等,這也是台灣獨創模式,結合自然教育、親子互動和成人終身學習功能。在親子團體中學習尊重生命、愛人、愛護自然,也要求父母共同參與,與孩子一起學習成長。
荒野理事長林耀國曾經擔任炫蜂團第一團的團長,他說,荒野一九九五年成立後,一直關心兒童自然教育,寒暑假也會舉辦「兒童營」,但後來發現三天不如三年,於是成立六年後成立常態性的「炫蜂團」。這個名字還是小朋友自己票選,目前親子教育團仍是集中在小學的孩子,未來希望能延伸到高中階段的「翔鷹團」,讓每個人生階段都有自己的歸屬。
「生態教養不是給予專業知識,其實就是陪伴小朋友認識大自然,培養對生態環境的感情,介紹太多名詞,反而造成疏離和陌生。」林慧貞表示,大自然就像是一座道場,每個人都能從中學習愛與尊重。孩子從小懂得愛護環境,最後也會懂得愛護與尊重其他人。
公民RSS-數千萬美國人立法走向戶外
近年來,教育工作者發現兒童因為電腦、電玩、電視與課業占去生活休閒的大部分時間,失去了與大自然親密互動的樂趣,嚴重影響兒童身心的正常發展。知名兒童權益宣導人理查.洛夫(Richard Louv)提出「大自然缺失症」(nature-deficit disorder)一詞,引起各界響應,激發數千萬美國人參與簽署法案,敦促美國國會通過「讓兒童走向戶外」(No Child Left Inside)法案。全球各地也積極推動「生態教養」的運動,呼籲家長帶領孩童走向大自然。
●美國奧杜邦學會(National Audubon Society)
奧杜邦學會為全球最大而且最具行動力及公信力的環保團體之一,總部設於紐約,有五十萬以上之會員,成員包括科學家、遊說者、律師、政策分析家、教育家及草根性保育行動者,總部底下有五百多個分會(chapter)遍布各州,除了保育與復育自然環境,遊說政策立法,也推動環境教育,鼓吹親子從事生態教養。
●自然中心(nature center)
在歐美、日本等地推動「自然教育中心」或「環境教育中心」有多年歷史,提供學童接觸自然和親子教育的學習園地,滿足社會各個不同階層對象在自然學習上的需求。北美洲從一九六○年代與一九七○年代興起成立自然中心熱潮,目前已有五千多家,日本在一九四八年設置的清里森林學校,算是較早的自然中心,迄今也有一千多家。目前林務局在各個森林遊樂區與林業文化園區也有設置「自然中心」。
●約瑟夫.柯內爾(Joseph Cornell)的「體驗自然」(Nature Awareness)教育
約瑟夫.柯內爾是最負盛名的自然教育家之一,提倡親子「體驗自然」的教育,他曾當了將近二十年的戶外教育老師,在一九七九年成立「共享自然基金會」,出版過經典書籍《與孩子分享自然》等書。柯內爾周遊世界各國推動「體驗自然」教育理念,傳授給教師與家長。
柯內爾從小即愛好大自然,成人之後的時光也大多在戶外度過。他所設計的自然活動,不論大人或孩子,都能從中懂得如何與自然相處。他在加州北部設立的遊憩營,提供來自世界各國組織與個人,充分學習柯內爾的哲學與活動方式。
炫蜂團的孩子用圖畫描繪心中希望的環境,充滿自然美景。(荒野保護協會提供)
新聞辭典-生態教養
「生態教養」是當代重視親子教養的重要議題,強調親子自然教育,讓孩子與家長共同在自然環境中學習成長。透過郊外踏青、自然遊戲、戶外教育或自然教育中心學習等方式,除了培養孩童的自然感受力與鑑賞力,平衡的身心靈發展,也可以陶冶性情和品格,促進親子關係和諧,凝聚家庭核心。
生態教養伴隨環境教育思潮,在一九六○年代末期開始,人類因周遭環境及生態系統遭受破壞汙染,自然資源的枯竭,環境議題逐漸受到重視。此外,扎根性的環境教育工作也逐步推動,並結合探險教育、戶外教育和親子教育等活動,讓孩子在戶外活動中學習愛護自然,也回歸家庭價值。
不少環境教育者呼籲讓孩子從小接觸大自然,在遊戲中學習自然保育的知識,建立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,並向萬物學習相處之道。知名的童書作家珍妮佛.華德也出版《我愛泥巴》一書,介紹五十二種開放式的親子戶外活動,提供父母親從事「生態教養」參考。
(全文刊登於2010年7月4日中國時報A12版)